【我所認識照顧服務的32個樣貌,故事之十三:殘忍與慈悲 】
躺在加護病房裡的,是90多歲的老媽媽。
她因心衰竭剛動完心臟手術,並因仰賴呼吸器,開刀裝有「氣切管」。8 個子女都同意積極的救媽媽。
但大家都說,「你們好殘忍,為什麼讓90多歲的媽媽,開心臟手術又放氣切管,受這種折磨?」
可是子女太愛她,沒辦法放手。老媽媽的意識清楚,而且也很努力配合醫生的處置。
每次加護病房會客的時候,子女都對她說:「媽媽,對不起,讓您受苦了,對不起,我們太愛您了,我們好捨不得,沒辦法放手。」
女兒用顫抖的聲音跟我說出這段故事。
我心裡有一圈圈地漣漪,熱呼呼地的漫開。怎麼大白天的,我眼睛有沙子呢?
「當你們這樣跟媽媽說的時候,她是什麼反應?」卡著沙子的我接著問。
「媽媽 ,她流眼淚了。」顫抖的聲音更明顯了。
我說:「媽媽她愛你們,極深啊!」
想到她心裡的拔河,應有好幾個月沒辦法好好入睡了。忍不住對她說:「醫療抉擇往往沒有標準答案,不要理會別人怎麼想,如果這是你們8個子女的決定,媽媽也能配合,這樣做就沒有對錯,不要自責了。」
我們到底有什麼資格去評斷別人的家庭?何謂殘忍,又何謂慈悲?放手就是愛,抓緊就是殘忍嗎?
----------------------------------
幾年前我的一位好朋友,中午跟我一起談笑用餐,晚上在沒有預警的狀況下突然倒下,送到醫院是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救起後開氣切手術,在呼吸治療病房躺了半年,昏迷指數一直在最差的3分。
那時我每個月專程坐高鐵到台南探望她,跟她說說話,在她耳邊放她最愛的「蘇打綠」,拿一杯咖啡隔著鼻胃管給她聞聞。因為以前只要碰面,她總會帶上一杯咖啡給我,我想讓她聞聞熟悉的拿鐵香。
某日正好是讀大學的兒子從外地放假回來,還沒到家便先去醫院探望媽媽。就在兒子探望之後5 分鐘,她便安心又平靜地離開了。
這半年臥床的時間正給足家人心理準備,給兒子多點時間抱抱媽媽,道愛與道別。
-------------------------------
醫療決策有標準答案嗎?我們不是當事人,何需在他人的苦痛裡說三道四?
以醫學倫理的角度,生命的長度(quantity of life)與生命的品質(quality of life)兩者間的取捨,是臨床決策的難題。
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如能表達求生續治療的意願,醫師即需給予尊重,這是醫學倫理第一項的尊重自主原則(respect for autonomy)。
然而所有的倫理都有其病人病況以及各不同家庭關係當中的多重複雜考量。
於是我不禁想,到底是插管殘忍?還是別人的恣意評斷殘忍?這世界的苦難,又怎麼是一分為二那般簡單?
故事的最後,這位開心臟手術的老媽媽,還在加護病房奮力地做脫離呼吸器的訓練。兒女們一心盼望能接媽媽回家照顧,後續所有的照顧人物力均已安置好了。他們對媽媽的愛是一道堅固的城牆,每一秒都緊緊地牽繫著彼此。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也許是這些生命難題最佳的註解吧!
撰文: 白頭翁平台創辦人 Iris Lin
醫院陪病/居家照顧/臨時看護
(版權所有 禁止翻印)
留言列表